华熙live街区式布局模式。 李凯旋摄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未来 见习记者 李凯旋 北京报道
自2017年开始,北京许多商场关停,退出竞争舞台。受电商等新业态形式的冲击,老牌商场面临着较难的生存境地。与此同时,商业地产则迎来洗牌,两极分化态势愈演愈烈。
传统商场关停改造成常态
商场关停成为了目前市场上的常态。“电商的冲击太厉害了,很多老牌的商场跟不上新的、年轻的消费方式,关停改造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某服装品牌的市场部负责人林新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她从2000年开始进入到了传统的百货行业,曾在奥特莱斯、华堂、金源燕莎MALL、华联、翠微等商场布局过多家店面,见证了传统百货业的成长。
4月21日晚8点,位于西长安街的长安商场在经营了29年之后正式闭店,进入了升级改造阶段。公开资料显示,长安商场在1990年开业,曾是西长安街附近居民的主要娱乐消费场所。据悉,长安商场将于2019年年底改造完成,新的长安商场仍以“社区商业”为主,满足周边社区的生活需要和消费需要。
长安商场停业改造之后,不少人感叹“北京人的青春记忆逐渐消失,‘90后’商场一个个都关停了”。2019年6月,1992年开业的赛特购物中心闭店,其已与碧桂园文商旅集团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明年下半年完成改造。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北京共有华堂、长安、赛特、北辰、崇光百货、贵友大厦、欧尚、沃尔玛等多个商场品牌停业或改造。本土百货业经营艰难,外资或港资百货也尚未求得一席之地。
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会会长、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认为,目前,我国的百货行业下行有三大原因。“首先,百货行业以零售为主,体验感较差。其次,百货行业主要集中了一些中低端品牌,这些品牌的替代性较强。最后,其余的品牌本身缺乏一些与时俱进的创新,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弱化。”王永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经营状态两极分化
“百货行业与购物中心不同。百货行业是以零售为主,但购物中心引入了许多具有体验感的项目,这个是传统百货行业不包含的。百货行业不能说是不好,但的确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王永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在一些老牌商场退出市场的同时,一些新兴商场异军突起,经营状态一片火热。位于西直门的凯德MALL成为了白领王婷最近的好去处。“连着三次都和朋友约在了这里见面,餐厅比较多,高端品牌和快消品牌相互穿插,游乐厅、西西弗书店这些休闲娱乐场所也比较多样。”王婷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除了凯德MALL之外,太古里、恒隆、华熙live等商场也经营得有声有色。凯德商用中国信托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30日,凯德商用中国信托拥有并投资了11家购物中心,且其分别位于中国的8个城市。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凯德商用中国信托总计实现毛收入5.545亿元,净资产收入为4亿元。此外,凯德方表示,表现较好的原因为整体租金水平增长可观,而运营的费用较低。
“也有一些以零售为主的百货做得很好。比如北京的SKP,它是国内百货加购物中心业态中坪效最好的商场。像华熙live这类的购物中心拥有更多的体验感项目,是一种街区式的商业空间,加上自身有一个比较大的体育场,所以也能吸引比较多的顾客。”王永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李凯旋 摄
推荐阅读:旗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