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拼一拼,到了大学就轻松了;考上名牌大学,就意味着有了一个好前程……不知不觉,这些想法从父母的口中一点点被灌输到孩子的心里。于是,整个初高中阶段,补课、复习、考试,整个学习生活被父母安排得满满当当。
进了大学呢?有些人开始报复式的打游戏,有些人则干脆不再学习。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新安在某次演讲中以几个故事为了讲述了核心自控力的重要性。
各位朋友,我叫张新安,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老师,在学校里面教授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今天很荣幸跟大家分享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够启发到大家。
在过去两年,我被抽调到大学的学生处工作,负责一些具体的行政事务。这些行政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学生案例,其中两位同学的经历对我触动很大。
A同学来自一个高考大省。这个省每年的高考竞争有多激烈呢?全省将近35万名考生,要想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需要成绩排名进入前1/3000,这意味着,考生需要进入全省前120名。A同学成绩十分出色,高考成绩同样出众,顺利进入我校就读。
然而,很多高中生以为进入大学后就能轻松下来,这是个十分错误的想法,在我们大学更是如此。上海交大对于在校本科生的成绩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定,大学生每个学期的课程都会被计算平均成绩出来,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绩点分”。如果一个学期的绩点分低于1.7分,这位同学就会收到一次退学警告。如果收到两次退学警告,这位同学的学籍就会被转成“试读”状态。如果在试读学期,成绩绩点分再次低于1.7分,就会被大学取消学籍,劝其退学。
很不幸,A同学在进入上海交大读书之后,很快收到了两次退学警告,再转入试读学期之后,成绩仍然没有达到1.7分的标准。
于是,学校按照规定对他进行了退学处理。
当退学通知书下发时,A同学家长来到了我们学校,他们两位都是高中老师,对于退学决定毫无异议,完全接受。于是,在办完退学手续之后,一家人就从学校离开了。
然而不久之后,我们学校再次收到了A同学父亲提出的申请,希望学校能够再给A同学一次重新试读的机会。理由是A同学在退学之后被诊断出严重的精神疾病,他们的申请中附上了医院所开具的精神疾病证明。
B同学的经历跟A同学非常类似,也是中学老师的孩子,同样中学成绩十分突出,高考考出高分,考入我们学校,也是在就读期间受到两次退学警告。
不过他的父母亲在他受到两次退学警告之后,帮他办理了一年休学,希望他在一年时间中调整身心,以更好的状态去应对试读学期。不想,B同学在休学期间的一个深夜,离家出走,到现在也没有再回来。监控摄像最后捕捉到他的身影,是在一座大桥的桥面上。
A同学和B同学的经历有许多共同点,都是中学老师的孩子,成绩优异,高考顺利,然而最终他们都得到了一个悲惨的结果。他们的共性让我意识到,在看似相似的经历之下,应当有一些规律性的原因在起作用。
推荐阅读:叶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