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顾明远在自己86岁的时候,仍然写了这样一篇长文章,跟我们谈谈他心中的教育。
对于教育,顾明远是怎么理解的呢?在他眼中,我国教育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化解教育问题呢?我国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教育比较、教育理论。
我从今年寒假开始到春节差不多有十多天都没出过门,一直在写一篇7 万多字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其实我现在眼睛不太好,看书很吃力,已经不太写新东西,86 岁该休息了。但是这次,我为何又要写这样一篇长文章呢?因为教育已经是全社会的热点。
无论在朋友的聚会上,还是亲戚的交往时,总会谈到教育问题。一次碰到一位朋友,她的孩子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学校,但开学之后就发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告诫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做,她觉得孩子受到很多限制,很难有所发展。于是就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读书去了。
这几年我国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据了解去年有37 万人,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增加,年龄也越来越小。因此我想说说我是怎样理解教育的,以及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01
我对教育理解的四个观点
观点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过去大家不明白什么叫爱。我觉得“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类似,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需要无限制的满足。这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是,那叫“溺爱”。
那么我理解的“爱”究竟是什么呢?
“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便不是“爱”。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做长远地考虑。听到这里,有的人就要说了:“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换来将来的幸福。”我要说的是:“如果童年没有幸福,那么将来也不会有幸福。”
推荐阅读:旗龙网